节能减排行业的一场变革 华电突破螺杆膨胀机世界性难题 |
在西藏当雄县羊易村,有一片丰富的地热资源,一个计划投资6.4亿元的羊易地热电站二期工程正在这里加紧建设中,电站建成后预计年利税将超过1亿元,而该电站所用的发电设备就是来自江西华电电力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华电”)生产的螺杆膨胀动力机组。
就如螺杆膨胀机这个名称一样,华电发展壮大的愿望日益“膨胀”,它的拓展步伐已从新余市健步迈向国内外。近年来,在中国国际节能减排与新能源技术博览会、首届中深层地热资源高效开发与利用国际会议、多哈世界气候大会等场合,华电频频“受宠”,获得了联合国气候官员、国际地热专家及业界的专题介绍和推广。
一家偏居于内陆小城、名不见经传的企业,为何能享有如此高的明星企业待遇?这一切,只因为一件对低品质余热废热“吃干榨尽”的新能源利器——螺杆膨胀机发电技术。凭借它,节能减排行业乃至新能源领域又一场变革的引擎已在这里发动。
摆脱国外技术封锁,专家团队十余年持之以恒艰苦探索,终于登上全球螺杆膨胀机的技术高峰
1999年初,北方大地天寒地冻,30岁出头的新余小伙胡达风尘仆仆赶往山东,与天津大学热能专业退休教授胡亮光谋面。此前,热能专业硕士胡达辞去公职回乡创业已有4年,一直在寻找该领域有潜力的研发和投资方向,而胡亮光早年留学苏联,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高级热动专家。有感于所学技术都由外国人研发,胡亮光立志在有生之年研究出一项领先于世界的先进技术,从上世纪80年代起即投入螺杆膨胀机技术研究,但因缺少合作方和资金支持,这项技术迟迟难以从实验室成果转入实际应用。
老教授的多年心血不能白费,中国要抢占螺杆膨胀机发电技术的制高点。很快,胡亮光、“中国地热之父”任湘领衔的50多名国内热动力专家相继加盟华电研发团队,志在完成从理论到实用的跨越。转眼间,华电研发团队已坚持了8年,失败100多次,投入资金上亿元。
2006年,喜讯降临,华电的螺杆膨胀机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中国自主知识产权证书,标志着该项技术已趋成熟。作为一项当今世界上综合利用低品质热能发电的领先技术,该技术被列入国家863计划,并先后获批“国家重大产业技术专项”、“全国螺杆膨胀动力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”、“全国螺杆膨胀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(TC)”秘书处单位、“国家新能源与低温发电研发中心项目”等。2013年2月,该技术获得中国资源综合利用领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。
至此,走过12年工业样机示范和8年商业运营之路的华电研发团队深感欣慰:以往,全球对低品质热源难以有效回收利用发电,白白流失,浪费巨大,而华电研发团队的技术成果却专吃“粗粮”,且具有通用性强、热能适应广、维护便捷和安全节能高效等技术特点,是一种优良的回收中低温能源发电的新型热动力装置。2008年,华电完成螺杆膨胀动力机的企业标准制定,这意味着该项技术正式进入产业化生产进程。据预测,在节能减排政策的推动下,仅国内市场,该领域可投放量就达100万台(套)以上,潜在市场销售额超2万亿元。
华电董事长胡达却坦言企业还未“长大”。他不无担忧地说:“国外对我们这一技术始终虎视眈眈,不少外企想出高价收购技术,说不定哪一天我国的领先技术可能就被突破,在国际竞争中陷入被动。”
产品得到广泛应用,成功跻身新能源国内外市场,全球最大螺杆膨胀发电机生产基地将在新余快速崛起
据中国社科院专家介绍,当前螺杆膨胀机技术的大规模推广应用面临三大主要障碍:一是资金缺口。由于该技术一次性投资较大且回收周期较长,企业往往不愿新增成本,而金融机构因不了解该领域不愿放贷;二是政策层面空白。相较于光伏发电、风电等,各级政府尚未对该项新技术出台任何实质性的激励政策。三是企业认知度亟待扩大。华电产品面临外界叫好却“吆喝”不易的局面,导致一些企业存疑观望,再加上国家对能效的控制和考核不严,一些高耗能、粗放型企业失去应用动力和兴趣。
专家认为,全球对中低温余热利用实际上还没有真正展开,技术研发和应用脱节,尽管目前推广比例不高,但其前景不可小视。仅在江西,2012年全省能源消费量前百家企业耗能3480万吨标煤,全省年产生沼气50亿立方米,仅在上述领域推广应用螺杆机技术回收发电,年发电量约96亿千瓦时,可节约标煤约124万吨,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30万吨,减少工业废气排放约9亿立方米,实现税收近11亿元。
2008年,在现场考察了解后,时任市委、市政府主要领导当即表示将全力支持企业发展。2009年5月,新余市专门为华电出台《关于促进螺杆膨胀发电机产业发展的工作意见》,基地建设规划、系列鼓励政策和优惠措施也很快制订。对此,胡达有一句话说了很多遍:“没有政府的支持,华电走不到今天。”
华电团队仍在坚守。多年来,华电保持着科研经费占年销售额15%至20%的高水平。从2010年研发出持续运行水平4000小时内的第一代螺杆膨胀机产品算起,公司次年就开发出了连续运行时间1.5万小时的第二代产品,目前正在进行第四代产品开发,第五代产品也在规划中。也正由于此,“华电创造”克服了国外的不信任等困难,成功跻身新能源国际市场,公司已经在巴西、阿根廷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市场推广工作,并与中石油合作开发非洲肯尼亚地热资源发电市场。
“可以预见,在不久的将来,螺杆膨胀机不仅在国内普遍应用,在国际市场上也将是我国民族工业最具竞争力的产品之一。”采访结束时,胡达加重语气自豪地说。
信息来源:江西日报